(1)脱胶:用物理、化学或理化方法从毛油中除去可溶性杂质的过程叫脱胶。食用油中,如果磷脂含量较高,加热时易起泡、冒烟、有异味,而且磷脂在高温下会因氧化而变成褐色,影响油炸食品的风味。脱胶是利用磷脂和部分蛋白质在污水状态下可溶于油,但与水形成水合物后不溶于油的原理进行的。在毛油中加入热水或水蒸汽,将油加热搅拌至50℃,然后静置分层,使水相分离,从而除去磷脂和部分蛋白质。
(2)脱酸:游离脂肪酸影响油脂的稳定性和风味,可以通过加碱中和的方法去除,这叫脱酸,也称碱炼。
(3)脱色:原油中含有叶绿素、胡萝卜素等色素。叶绿素是一种光敏剂,影响油的稳定性;其他色素则影响油的外观,可以通过吸附剂去除。
(4)脱臭:油脂中存在一些不良气味物质,这些气味主要来源于油脂氧化产物。采用真空蒸馏的方法,加入柠檬酸,螯合过量的金属离子,抑制氧化。
胶体杂质的危害:
(1)影响油脂的稳定性(吸湿水解);
(2)影响精炼工艺(如引起乳化、增加脱色剂用量、脱臭后返色等);
(3)影响油品的使用(加热时起泡);
1.水化脱胶的基本原理
1. 补水开始前;
由于水分较少,磷脂呈现内部盐结构,完全溶解于油中,不到临界温度,不会凝聚沉淀。
2. 将热水加入油中后:
磷脂的分子结构转变为水合形式,具有很强的吸水能力。
低温补水(20-30℃)
中温水化(60-65℃)
高温水化(85~95℃)
(1)凝结临界温度:
原油中胶体分散相在一定条件下开始凝结的温度。
(2)临界温度的变化:
分散相的粒径越大,凝聚临界温度越高。加水量越大,粒径越大,凝聚临界温度也越高。
(3)工艺操作温度:
首先确定操作温度,然后根据胶体含量计算需加水量,再根据分散相的水化、凝聚情况调整最终温度。
适用范围:胶质含量较高的大豆油。
操作条件:过滤后毛油杂质含量不大于0.2%,水化温度90~95℃,加水量为毛油胶体含量的3~3.5倍,水化时间30~40min,沉降分离时间4h,干燥温度不低于90℃,操作绝对压力4.0kPa。若毛油经精制浸出,脱溶温度约160℃,操作压力不大于4.0kPa,脱溶时间1~3h。
B.预热:将原油加热至80℃左右
C、加水水化:加水量为胶体含量的3.5倍
D、静置沉淀:经保温沉淀5-8小时后,放出上层清油,含油较多的絮状胶团留在水化罐内与下一批毛油混合进行脱胶。
E.加热干燥脱水:
脱胶油含水0.3-0.6%,需进行真空干燥,干燥温度为100-105℃,真空度为680-700mmHg。
F.加热干燥脱溶:
毛油脱胶后,成品油需脱除残留溶剂,温度为140℃,真空度为680-700mmHg,直接蒸汽流量不小于30kg/h·t油,脱溶时间为20-60min。
G. 油性足部补水护理:
在加热搅拌的条件下,加入4%~5%的粉状盐,静置放出底层盐水,撇去浮油。
将白色糊状油脚加热至100℃后,加入1~1.5倍量的开水和1.5%的细盐,搅拌加热至油脚变粘稠时,静置,撇去浮油。
2)中温水化法
水化温度为60-65℃。根据毛油胶体含量,加入2-3倍同温水。水化后沉降时间不少于6小时。脱胶油经干燥、脱水或脱溶处理。常用于花生油脱胶。
(3)低温水化法
水化温度为20-30℃,加水量为原油胶质含量的0.5倍。沉降时间不少于10小时。仅适用于小型企业和低胶质原油。
含量:一般为0.5%~5%,高的可达20%左右。
(1)原油过滤:过滤含有0.2%杂质的原油;
(2)原油计量:
(3)加热原油:至80-85℃;
(4)与水混合:用90°C热水充分混合。
(5)充分反应:在反应器中反应40分钟;
(6)离心分离:进入碟式离心机进行分离;
(7)加热干燥:将含0.2%~0.5%水的脱胶油加热至95℃左右,然后放入真空干燥器中进行脱水干燥;
(8)成品油冷却:干燥后的油进入冷却器,冷却至40℃后转入脱胶油储罐。